打造机器人时代“中国制造”新优势
时间:2016-08-17 09:12:0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移动互联网之间创新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发达国家纷纷作出战略部署,抢占机器人产业制高点。
《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部署。今年4月,《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强调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学者看来,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有助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强调“产业回流”,更加重视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力图增强国际竞争力。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成为国际间竞相争夺的新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王喜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快速发展的数字化以及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社会正在不断现实化,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巨大转机。欧美各国已意识到这一巨大变化,开始谋划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机,掌控新一代机器人技术与市场主导权。王喜文说,近3年来,美、德、法、英等机器人产业强国陆续出台有关国家战略,将机器人产业视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阳华看来,在产业技术层面,随着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机器人产业渗透融合,机器人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产业政策层面,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或“再工业化”,试图借助智能制造技术重拾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机器人作为衡量一国科技与工业化水平的标尺,自然受到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重视。
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李贻斌表示,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今后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它可根据作业对象的变化、作业对象位置的变化,自动地改变自己的作业程序,还会根据声音命令进行作业。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向着标准的机器人系统、机器人作业单元方向发展,为机器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将从单纯的工业领域向服务领域发展。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
在受访学者看来,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机器人产业发展有助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李贻斌认为,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工业机器人的价格逐渐降低,寿命逐渐延长,机器人越来越智能,相对于人工劳动力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廉价,工业机器人使用受到限制。但随着工业机器人价格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工业机器人的成本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王喜文告诉记者,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报告称,对于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出口大国,工业机器人将为该国节省约18%的劳动力成本。过去20年,受益于廉价劳动力,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现在正面临着工资上涨带来的挑战。经历多年探索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背后,虽然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的因素,但现实层面,主要还是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在黄阳华看来,一是生产成本层面,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加上新生代工人的高流动性增加了企业用工管理成本,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面临削弱的趋势;二是产品质量层面,企业利用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装备,有助于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改变过去依靠“降成本”来提高产品性价比的“老路子”。
面对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有人担心,机器人时代到来会造成大面积失业。对此,黄阳华说,机器人与历史上相继出现的蒸汽机、计算机类似,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是结构性的:在部分岗位被取代的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例如,机器人应用会创造出人机协作和机器人管理的用工新需求。“当中国制造不再一味地依靠价格竞争,而是更多地依靠质量竞争,这就构筑成了‘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的微观基础,这是机器人对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意义所在。”
重视需求因素的积极作用
在受访学者看来,虽然市场潜力巨大、战略意义重大,但我国机器人产业作为技术和市场上的“后来者”,面临的挑战也是相当严峻的。
“尽管我国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较多,但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完成向市场应用的转化。”在王喜文看来,机器人技术属于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技术。目前,我国机器人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核心技术及专利支撑不足,有着明显的差距。
黄阳华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一是技术能力积累不足,价值链高端环节掌握能力较弱,集中体现在决定机器人性能的核心部件和关键系统严重依赖进口,高端应用市场几乎被外国机器人企业垄断。二是本土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盈利水平较低,持续创新所需的长期投资难以保障。三是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国产机器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企业也难以形成长期的投资预期。
巨大的本土需求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发展本土机器人产业应该坚持供给侧与需求侧双管齐下,更为重视需求因素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黄阳华表示,本土机器人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贴近本土市场需求、快速响应用户服务需求的优势,在资金和知识上“反哺”上游的装备研制环节,有可能产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未来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将大规模应用更高端的智能机器人。”在王喜文看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应该积极与《中国制造2025》相衔接,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引领下,资本市场应该加大对“扩大市场应用”和“突破技术瓶颈”方面的投资,加快掌握机器人领域话语权的步伐。
王喜文建议,要加紧制定“机器人+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推广各个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在他看来,只有站上机器人的技术高端,实施“机器人+”行动计划,在各个行业大力推广机器人应用,才能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