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为机器人“降火” 柔性化生产将维护产业平衡
时间:2017-01-13 09:38:25 来源: 中国智能制造网
2016年是中国智能机器人元年。这一年,在工业转型升级驱动、政策大力扶持、资本不断涌入、企业争相发力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正迎来一波井喷期。机器人产业之所以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也是各地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的重要产业。
据工信部2016年上半年统计,中国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800家,同时各地方还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11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6.4万台,比2015年全年产量增长逾90%。仅用5年时间,中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就增长了近3000家。
《2016年机器人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10月,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新增工业机器人超过5万台,较2015年同期增幅超过30%,预计未来几年,这些地区的机器人数量的增速仍将保持在30%以上。另外,随着工业机器人使用率的提升,我国正在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大机器人产业集区,将进一步提升各地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
不过,国内智能机器人产业在大肆扩张的同时,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投资过剩、产品过于低端化,甚至还出现了套取财政补贴等乱象。
为此,国家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引导行业理性、协调发展。2016年上半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财政部关于规范机器人产业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病和乱象进行打击和治理。目前,各项新政策还在不断地出台和完善中。
2016年下半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随后, 工信部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从综合条件、企业规模、质量要求、研发创新能力、人才实力、销售和售后服务、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进行了规定。
绿的谐波副总经理李谦在发表主题演讲时称:机器人与人合作共存的概念越来越清晰,拥有人机交互轻量化的机器人,是下一步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最新方向,经过轻量化设计的机器人,可确保人在安全的前提下协助人灵敏、精确、灵活的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工作,把人从简单枯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他们从事更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对这一点,业界人士基本能够达成共识。
柔性化的生产是从过去的精益生产模式到并行生产模式演变过来的,柔性化生产指的是多组织结构,进行精益制造,再到快速敏捷生产模式。柔性化生产的目标有三个维度:一是柔性化制造必须在产品的适用范围更广,同时时间要在短期内快速生产,同时要降低费用,所以需要三个维度看是否集成或者模块化,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平衡。
然而,现在的机器人专业本体厂商在设计新的机型时,对机器人关节的整体重量、尺寸和散热方面会提出很高的要求。李谦认为,只有在机器人设计之初就把减速器融入到整体的结构规划之中,并和壳体面积等等进行整合,把不需要的多余部分去除,才能设计出更紧凑的本体。